之one体育官方网站七:投资建设 硕果累累
one体育建国5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巩固国防建设,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当然,在探索中前进,也付出了代价。回顾过去,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起伏不定的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到1952年,在实行巩固国防、稳定物价和全面恢复、重点建设的经济总方针下,很快地治愈了战争创伤,并开始了部分重点建设。1950-1952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我国建设的第一批能源项目,如鹤岗、辽源、阜新等几个煤矿,抚顺、小丰满电厂扩建,以及鞍钢、抚顺铝厂等原材料工业项目的改建都陆续开始进行。
“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年平均增长36.7%,这一时期以“156”项工程为重点,建成一批为国家工业化必需的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电讯、化学及国防等基础工业项目。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基本协调,生产与建设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其中1956年建设规模搞得过大,当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2.8%,占国家财力的比重高达52.1%,导致物资紧张,只好增加进口,压缩固定资产投资。
“二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7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年平均增长18.8%。在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脱离我国国情,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盲目推行“”。 1958年固定资产投资 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4.5%,其后两年继续扩大,1960年达到416亿元。1958年至1960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家财力的比重高达60%以上,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度减产,轻工业生产倒退,重工业仍继续调整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建设领域压缩投资规模,1961年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到156亿元,削减62.5%,1962年继续压缩到87亿元,才使积累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有所缓解。
1963至1965年为经济调整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仅相当1960年一年的投资,年平均增长36%,建设规模从大步后退到逐步回升,到196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7亿元。工农业失调状况有较大改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也趋向正常,与此同时,开始建设一些新兴的电子、原子能、合成化学及日用塑料等工业,为国民经济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9亿元,年平均增长3.6%,是各个计划时期增长速度最低的。1966年开始的“”使正常的建设秩序被打乱,投资减少,1967年只有188亿元,比上年减少26.3%,1968年又减少到151亿元,投资效果也连年下降,1967年至1969年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不到60%。
“四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6亿元,年平均增长7.2%,在提出“备战备荒”的口号以后,开始了“三线”建设为主的大规模投资活动,投资骤增,消费与积累比例再度失调。1975年经过整顿后不久,经济状况有所好转。
“五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6亿元,年平均增长5.3%。1976年粉碎“”后,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投资规模再度膨胀,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方针以后,建设领域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合理安排建设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资体制改革也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五”时期,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98亿元,年平均增长19.4%。八十年代,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确定,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时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开展了包括山西、安徽、内蒙古西部等煤炭基地,大秦铁路和秦皇岛港煤码头运煤大通道,上海宝钢一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建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59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5%。各年增长率分别为18.7%、20.6%、23.5%、-8%和4.5%。投资总量在改革调整中经历了“增长、one体育官方网站滑坡、回升”的波动过程,尤其是1989年因投资下降而导致市场疲软。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工作,投资领域在坚持控制总量的同时,继续调整结构,压缩了一批楼堂馆所和一批高消费、低水平、重复生产的加工工业,基础产业有所加强。投资主体与投资渠道多元化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
“八五”时期,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这一时期是我国各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建设搞得最好、成就最大的时期。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80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6.9%。能源和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国家还逐步加大了对机械电子、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的投资。重点建设了上海、茂名、吉化30万吨乙烯、无锡微电子工程等项目。还在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设大型生态防护林体系、重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和支农工业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九五”时期,前三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6261 亿元,年平均增长12.4%,这一时期主要开展了以铁路、高速公路、电站、通讯设施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工业项目的建设已经大幅度减少。
我国建国初期开始建立的计划管理体制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投资体制,是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反复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改革和发展的。建国以来的50年里,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高度集中的投资计划体制的形成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时期。这一时期,制定了《基本建设工作的暂行办法》,建立了计划管理机构、成立了专门为基本建设服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布了《基本建设工程设计和预算文件审核批准暂行办法》以及《基本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批准暂行办法》,成立了建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投资决策管理体制。这个时期以中央集中管理为特点,对基本建设经济、技术、计划、施工、财务和物资等方面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对于在解放初期面临的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和有限的财力、物力,开始有计划、有秩序地组织大规模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迅速地建立计划管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集中、下放、再集中的不断变化与艰难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9年。1958年由于人民公社、运动,为发挥地方投资积极性,随即开始了集中体制的第一次权力下放,投资则在1958年膨胀的基础上,1959年进一步膨胀,到1960年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年在无法支撑高投资的情况下,两次调减投资计划,1962年开始了投资决策权力的第一次回收;从1963-1968年投资体制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1969年随着国有企业管理权限下放地方,投资的决策权也相应下放,受此影响,随后的两年又出现了投资规模的膨胀;从1972年提出要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投资管理权限有所上收,直至1979年,投资决策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体制上没有大的变化,投资除1978年头脑发热,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引发膨胀外,其他时候相对平稳。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主,决策中的失误比较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三、投资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时期--1980-1987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投资体制改革也开始起步,简政放权、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和建设实施市场化是这一时期改革的基本特点。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在基本建设的某些环节进行改革试点的基础上,1984年,国家把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大力提高投资效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到日程上来,同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正在开展的建筑业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从而拉开了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序幕。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实行“分灶吃饭”财政包干体制,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出现,以往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局面开始被打破;(2)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拨款实行“拨改贷”等措施,使建设资金渠道迅速拓展,有偿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3)改进投资计划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自主权;(4)重新规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深度,将可行性研究执行及评估工作正式纳入项目决策程序;(5)在建设施工领域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等, 在建设实施领域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时期--1988-1991年。这一时期既是治理整顿时期,又是投资体制改革比较活跃的时期。建设领域盲目铺摊子,重复建设和投资膨胀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在重点建设上,仍然没有改变中央包揽过多的局面,中央掌握的投资与承担的重点任务不相适应;而预算外投资受部门与地方利益的驱使,大量地投向一般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的楼堂馆所等的建设,以至于能源、原材料和运力不足的矛盾难以解决;在投资安排上,仍然主要采取行政办法,投资效益难以保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把投资体制的改革引向深入。 1989 年又颁发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明确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支持和限制的重点,开始加强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2、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使企业成为一般建设的投资主体,也是第一次有了投资决策权。
5、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明确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支持和限制的重点,开始加强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
五、投资体制改革攻坚未果时期--1992年至今。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中国进入了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也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幅度最小的时期。作为事关改革与发展重要推动力和核心的投资问题及其体制改革,也再一次引起全国的极大关注。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在全面深入分析研究十四年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方案及其实施步骤。远期方案的总体框架包括界定企业的产权关系、完善政府投资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划分各类投资主体的社会分工和建立投资间接调控体系等方面;投资体制近期改革的重点确定为:规范和强化国有单位投资主体的约束机制、改进与完善政府和企业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健全政府对投资的间接调控体系。这一阶段的改革内容包括:健全以产业政策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明确投资主体分工,改革投融资方式;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实现商业性投资贷款和政策性投资贷款相分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开始建立和规范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
变化大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1950-1998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9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212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2516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30多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约6200个,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32亿多平方米。
工业建设方面:通过50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建立起了工业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有的在产量上居世界前列,有的在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解放以后,从无到有,建立起我国的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先后有一批特大和大型油田如大庆、华北、胜利、克拉玛依、塔里木、渤海以及南海油田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达1.6亿吨,形成了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石化集团总公司为主的石化加工体系。我国的钢产量从建国初期的60万吨达到目前一亿多吨,拥有世界产量最大的钢铁生产体系,以首钢、武钢、攀钢、宝钢、鞍钢等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为代表,再加上一大批中小型钢铁企业,年产量已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位。一汽、二汽、上海大众、湖北神龙汽车、广州标致等一批现代化汽车企业的建成投产,使得我国1998年产量达163万辆,生产能力达到240万辆。我国的发电机组容量共约2.5亿千瓦,年发电量11670亿千瓦小时,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先后有葛洲坝水电站、漫湾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庄于电厂、石洞口二电厂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已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目前已顺利实现大江截流,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它将成为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跨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二滩水电站等也将于近年建成发电。新增煤炭开采能力近8亿吨,煤炭产量最高达1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建立了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煤炭基地。水泥产量达到5.36亿吨,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one体育官方网站建立了大批棉纺织和化学纺织企业,我国棉布和化学纤维的产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除了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外,特别令人欣喜的是电子等新兴产业也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我国先后建成了一大批新型电子企业,电视机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电器产品产量也居世界前列,1998年全国生产微型电子计算机291万部。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到1997年底全国兴修了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水库总蓄水量4583亿立方米。建成灌区5579处,有效灌溉面积2249.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224.1 万公顷,治碱面积 561.2 万公顷,堤防保护耕地面积3414.6万公顷,对抵御自然灾害起了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邮电方面:到199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比解放初期2.2万公里增加3.56万公里,每年平均新增710公里。电气化里程达1.3万公里。先后建成重要铁路干线如包兰、兰新线、宝成、成昆、one体育官方网站湘黔、湘赣、浙赣线等,形成了五纵四横的铁路交通干线年建成投产的京九铁路,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85万公里,比解放初增加119.55万公里,每年增加2.39万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8733公里,主要有京津塘、沈大、沪杭甬、广深等,还有一大批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亿多吨,比1950年的872万吨增长了上百倍。上海港扩建成为逾亿吨大港,跨入世界领先行列。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不仅对原有的港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还开辟了防城、北仑、石臼、秦皇岛等新港区。民航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建、扩建和改建了143个民用机场。邮电新建、扩建了以北京为中心联接广大城乡的通讯设施,建成局用交换机容量1.38亿门,电线万部,建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移动通讯网。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在利用外资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通过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大大提高了国产化水平。如上海宝山钢铁厂,二期达到6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三期提高到1000万吨以上,是我国新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大型联合钢铁企业;贵溪冶炼厂是我国第一座年产20万吨铜的大型现代化的铜冶炼厂;山西化肥厂是我国现代化大型氮磷复合肥料基地;江苏仪征化纤公司生产工艺具有世界水平,最终缩聚生产能力每天100吨,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属于高科技物理领域的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利用国产设备建造成功的第一台调整高速加速器和大型粒子探测仪;南沿海光缆、京太西兰乌光缆、京沈哈光缆等长途通信光缆工程,广泛使用了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程控交换技术等多种现代化通讯手段;在民航建设中,3条航路实现高空二次雷达覆盖管制,在80个机场配置了91套仪表着陆系统,在120个机场和导航点安装了全向信标和测距设备,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前,针对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1978 年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61.9%,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比重由解放初期的26.5%上升到56.9%,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979年以后,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过分突出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建设,以及重工业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比较薄弱等问题,进一步调整了投资结构。近20年国有单位用于轻工业建设的投资6567亿元,将前26年轻重工业之比1:9改变为1:4.7。国有单位用于能源建设投资1628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交通运输业投资11137亿元,年平均增长22%;邮电通信业投资4216亿元,年平均增长38%,大大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发展速度。通过调整投资方向,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得到一定的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对住宅、文教卫生、城市公用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1979年至1997年,住宅建设投资达3241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建成住宅建筑面积161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 9.3 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从 1978 年的 8.1 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23.7平方米。城市公用设施也有很大发展。到1998年全国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6.0%,城市用气普及率达78.8%,1998 年电线%,城市每百人拥有电线部。
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宏观上看,由于投资体系和管理体制与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对全社会的投资活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生产能力过剩较严重,部分项目浪费惊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特别是国家投资项目的投资效果不够理想;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不适应当前形势。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